山西大同大学内科学学科简介
山西大同大学内科学学科建立于1958年,是原大同医专2个重点学科之一,2007年被评为大同大学9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09年被评为大同大学13个优秀教学团队之一。2012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工作人员共25名,其中硕士生导师3名,具有硕士学位20人,正高职称教师6人,副高职称教师9人,35-55岁人员占84%。 近五年学科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培养1名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位课题研究。本学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5个方向:①常见呼吸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主要针对大同地区常见呼吸病(如肺癌、肺心病、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进行研究,服务地方的作用明显。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该方向主要特色是针对高血压病人血小板黏附、聚集, P-选择素的膜表达力,血小板胞质内a颗粒上的膜糖蛋白(CD62P)与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等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③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检验和治疗研究。以糖尿病为研究的重点,以脂联素研究的切入点,研究了正常人、单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和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脂联素变化,观察了多因素强化干预对低脂联素血症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是紧密结合临床,针对临床病人的实际进行科学研究。④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针对大同地区常见的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的治疗进行研究,服务地方的特色明显;侧重于具有蛋白酶体抑制作用的中药提取单体的抗癌作用的研究,重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制。⑤内科疾病的康复及护理和预防研究。针对大同及周边地区因气候、地域而导致慢性呼吸道疾病呈多发的特点,以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进行相关心肺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及其护理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科拥有2个实验室,2个教研室,3个临床学科基地,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省部级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省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4项;市级项目(大同市科技局)6项;校级项目4项;可支配科研经费58.5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3篇,被SCI等收录6篇,北大核心期刊13篇。此外,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临床工作,从而实现学科社会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