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所

作者: 时间:2014-05-19 14:40:01 点击数:

研究所名称:脑科学研究所      

地址:医学院三楼C区

获批时间: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前身为1987年成立的大同医学专科学校中心实验室。2003年8月经大同市科学技术局、大同大学医学院批准成立大同市脑科学研究所(批文号:同科发[2003]第23号)。2007年经大同大学批准成为首批校级研究所。

一、研究所基本情况: 

​脑科学研究所是山西大同大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神经病学科研基地。研究方向:①神经免疫和神经保护学研究。主要开展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干预等方面的系列研究。重点开展对重症肌无力(MG)、多发性硬化(MS)、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近期还开展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神经生物学研究。开展神经胶质瘤的抗药性研究、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机理以及在体内、外分化特性的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引发的慢性疼痛发生的机制,血管活性多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细胞保护作用研究等。

研究所占地约400m2,建立了标准化的细胞培养室(万级)、GLP标准化动物实验室、显微图像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病理室、流式细胞室等实验室。拥有生物安全柜、高速冷冻离心机、正(倒)置荧光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低温冰箱、研究级冰冻切片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氨基酸分析仪、64通道神经信号测定系统、小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等设备,仪器设备总价值已经达到520余万元。研究所已开展标准化细胞培养/操作、蛋白定量/分析、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免疫荧光染色、标准化动物实验、流式细胞术、PCR等实验技术,并建立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等国际通行的动物模型和相应细胞模型平台。现有图书2.18万册,期刊79种,其中外文期刊19种,学校开通了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研究所与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科有密切的合作,可为我们提供实验技术指导。另外,学校的综合分析测试中心和分析化学重点建设学科的一些大型设备可以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

​脑科学研究所拥有一支敬业奉献、治学严谨、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人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学术水平较高。2009年获“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1人,中级职称教师6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归国留学人员2人,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20篇,被SCI等收录的有40余篇,多篇被国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引用。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部级项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1项和国家人事部回国人员科技资助项目1项;省级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省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3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医药企业横向合作项目4项(企业合作投资67.5万元);目前可支配科研经费达到545万元。

 

二、研究所人员构成

研究所名称

脑科学研究所







各研究方向及团队主要成员简况








研究方向名称

  

  

 生年 

最后学位

 业技术职务

  


神经免疫

学研究

马存根

1960.02

博士

  

 博导










尉杰忠

1975.09

硕士

  




李艳花

1979.05

博士

  




刘春云

1977.08

硕士

  




  

1977.05

硕士

  




神经胶质瘤的抗药性研究

闫燕艳

1981.06

博士

  



  

1968.10

硕士

副教授




郭敏芳

1980.05

硕士

  




神经生物

学研究

李宝园

1964.01

博士

  



李晨旭

1966.12

博士

副教授




杨靖辉

1974.12

硕士

副教授




医学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肖海雁

1962.03

博士

  



章培军

1968.05

硕士

副教授




孙永胜

1975.05

硕士

  












 

 

 

三、研究方向简介

1. 神经免疫学研究(Neuroimmunology)。

研究内容涉及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干预等方面的系列研究。重点开展对重症肌无力(MG)、多发性硬化(MS)、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等疾病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自身抗原耐受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研究,率先在国际上通过鼻腔给予乙酰胆碱受体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重症肌无力(EAMG);成功构建非敏感品系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等技术研究EAE血脑屏障(BBB)功能及动态变化以及树突状细胞在EAE发病及耐受中的作用;拓展传统中药雷公藤对EAE临床干预的作用;探讨Rho/Rock信号途径对EAE的作用靶点和细胞分子基础。上述研究为临床防治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对于推动我国临床神经免疫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中药雷公藤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作用的研究,对于中药现代化无疑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

 

2. 神经胶质瘤的抗药性研究(The study on the resistance of drugs concerning neurospongioma)。

脑胶质瘤是人类最常见的难治性颅内恶性肿瘤,在因癌症死亡的20-38岁人群中是第一位最常见原因。然而,目前临床化疗有效率很低,主要原因除BBB限制药物进入神经系统外,肿瘤本身对抗癌药物的耐药是影响化疗效果、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近几年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生是涉及细胞周期演进调控失衡、信号转导通路成员异常表达、肿瘤血管生成、凋亡等多种基因功能发生紊乱的病理过程。我们主要从体外筛选对胶质瘤细胞有效的药物,从细胞生存、凋亡及UPP信号通路研究其对胶质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这将为今后指导临床胶质瘤的治疗提供候选药物和理论基础。

承担的项目有: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大同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等。

 

3. 神经生物学研究(Neurobiology

主要研究干细胞的分化机理以及在体内、外分化特性的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引发的慢性疼痛发生的机制,血管活性多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细胞保护作用研究等。利用大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通过观察bFGFEGFGDNF三种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中Notch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表达,建立了神经系统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关键技术平台,促进干细胞与组织再生工程研究的发展。建立了筛选镇痛药的细胞模型,对慢性疼痛发生的病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具有止痛性的天然药物作了初步筛选,为本地区丰富的、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材开发奠定了基础。心血管活性多肽在心脑血管疾病的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将对临床从细胞水平防治心脑血管病及相关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承担的项目有: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同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等。

4. 医学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edical psychology and the psychology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主要研究医学心理学及大、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承担着医学院本、专科学生的医学心理学教学,《医学心理学》、《公共心理学》两门课程被评为山西省和山西大同大学精品课程。

承担的项目有:山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研究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山西大同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等。

五、近5年科研成果统计

 

山西大同大学脑科学研究所近五年(2008-2012)工作成果统计一览表
















年度

论文

项目

教材

获奖

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S

C

I

中文

规划

教材

国际

会议

国内

会议

学术带头人




核心

期刊

省级

期刊













08

3

15

9

0

1

8

0

0

0

2

3

9

0

0

3

09

5

13

7

1

9

4

14

0

4

0

3

8

0

0

1

10

9

9

8

1

4

3

10

0

3

2

2

3

1

0

4

11

4

9

10

0

6

4

3

0

2

0

3

4

0

0

2

12

8

12

3

1

3

0

8

0

0

2

5

0

0

0

3

合计

29

58

37

3

23

19

35

0

9

6

16

24

1

0

13

 

  

 

Copyright © 2020 山西大同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址:山西省大同市兴云街 邮政编码:037009